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汽车点评

分离式菱形立体交流道设计,真的不用再担心“晕桥”了?

2017-02-18 11:33:34

如何高效快捷地设计城市主要道路的交换道1直是众工程师们重要的课题之1,特别是在国内,看看那些1直饱受诟病的各种盘桥吧,即便看着唆使牌,那眼花缭乱的结构不多走个两遍在桥上也得迷路,车云菌就不逐一罗列网上各种笑话段子了,可自行问问度娘。

最近,国外的1种新型交换道设计引发了车云菌的注意,其颠覆性的设计或许真有可能改良复杂的交叉路况环境。

这类分离式菱形立体交换道(Diverging Diamond Interchange,DDI)结构也被称作双交叉菱形立体交换道(Double Crossover Diamond Interchange),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法国便有了类似的理念,但知道本世纪才真正引发人们的关注,重新设计过的DDI于2009年在美国密苏里州被建成。

分离式菱形立体交流道设计,真的不用再担心“晕桥”了?

DDI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穿太高速公路或主干道、桥下通行的双向车道在行将进入交叉变道区域时会进行交叉,在对向短暂行驶以后,在驶离该区域后会再进行1次交叉,恢复常规行驶线路。就这么说可能还不是太直观,先来看1段视频。


为了解决左转问题而来

这类设计最开始的初衷、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左转车辆,或说解放了受左转车辆影响的其他车辆。我们都知道,逾越对向车道或通过对向车辆行驶线路进行左转弯是交通行动中较为危险和低效力的1种方式,在没有信号灯控制的情况下,随便借道对向车辆必将会引发与对向车辆的冲突,而停车等候又会影响同向车辆的正常行驶。

而大型路口、高架桥更加经常使用的盘桥结构,为了照顾每一个方向的车辆都可以在不影响其他车道的情况向左向右转弯,就只能用各种各样的空中环路编织在空中。最典型的现象就是,虽然你要左转,却仍然要反人类地先向右进入盘桥。而桥下就更复杂了,各种主路、辅路、匝道、转盘糅合在1起。两层的立交桥已不能满足功能的需求,乃至需要铺设3层道路。

分离式菱形立体交流道设计,真的不用再担心“晕桥”了?

再来看DDI的设计,以右舵车为例,由于车辆行驶到桥下的时候已变换为左边行驶,左转车道更是已在这条公路的最左边,左转车辆可以直接进行左转进入匝道,而不需要占用其他任何车辆的行驶线路。而对右转车辆来讲,早在双向车道进行变化之前就已由右转匝道被分流而不受影响,这1点与目前传统的立交桥结构类似。

而且从司机角度来说,这类道路结构可使右转车辆1直向右,左转车辆1直向左,直行车辆虽然经过了1段有些奇怪的交叉变化道路,但只要随着大路向前走也是不会出错的。这是更加公道、符合正常逻辑的设计,而不是像刚才所说,明明需要左转却要先向右走。而且,这也会下降司机走错匝道停在导流标线内思考人生的几率。

而从建筑的角度来说,这类交换道的设计无疑对建筑的要求更低,道路的复杂程度和数量都可以下降,从而使得整座桥梁的占地面积也进1步缩小,这对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讲,也是个不小的优势。


但是也争议不断

这类设计最早在2009年就被提出,这么多年来也伴随着很多质疑、乃至是批评的声音,不然或许早就在开始普及了。除像甚么司机对这类新型道路设置不熟习(支持者们说时间1长习惯了自然会熟习)、不利于走错路的司机调头(支持者们认为DDI更加明确的唆使可以大幅下降走错路的几率,所以调头的需求也会随之大幅下降)等这类比较好说的问题以外,主要的争议点还是在于DDI真正运行起来的效力。

虽然对左右转有着不错的效力,但对直行车辆来讲,多了两个交叉点就等于多了两个路口,就需要多架设两个信号灯,车流不再是自由活动的状态。要知道由于信号灯,红灯的等待时间和车流起步的行驶效力下降可是影响流量速度的大杀器,相信这也是大多数1看到DDI头脑中首先显现出的质疑。

目前美国密苏里州Springfield正在实验中的DDI,据称经过5个月的数据收集,交通事故率下降了60%。但仅此1个地点的数据样本仿佛其实不太有说服力,特别是像DDI这类比较依托当地具体情况的设计,其实不能完全证明新型交换道的成功。

分离式菱形立体交流道设计,真的不用再担心“晕桥”了?

而另外一个被人提出的缺点是行人因此不能很好地通过。从DDI的结构上来看,行人如果在像平常1样走路旁人行道通过桥下的话也会无缘无故地需要多过两个红绿灯,也增加了通行的时间本钱。不过与国外几近哪里都会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不同,车云菌觉得在国内的城市快速路和高速路下方的道路应当也就不会触及太多行人、自行车这类速度较慢的交通参与者了,这1点在国内应当倒不会是个大问题。

车云脑洞

固然,DDI其实不完善,具体效果也需要进1步证实,不过车云菌倒是私下揣摩了1下,大胆发表1下对DDI的改良。

既然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双向车道交汇会有前后顺序的问题,那我们无妨就将两个方向的车道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1条在上而另外一条在下,这样在交汇的时候就不存在干扰的问题了,而且高度差也丝绝不会影响左转和右转的车辆。再加上本来存在的桥上道路,实际上交换道就变成了3层设计。

分离式菱形立体交流道设计,真的不用再担心“晕桥”了?

比如上图中,我们假定西向车道(橘黄色)与原设计相同,而东向车道(绿色)在经过第1个交叉点(左红绿灯处)之前高度降落,经过该交叉点时从西向车道下方的挖空出通过,并同理如此通过第2个交叉点(右红绿灯处),以后道路上升回到原始高度,成功地将双向车道错开。

车云菌可不是啥专家,明显这样的设计会比原来的设计增加许多建造上的本钱,固然还可能带来许多其他未知的弊端,不过假设新增加的本钱和问题在可控范围内,或许这个点子真有值得鉴戒的地方呢,毕竟只要真的能解决交通问题就是好的。

欢迎打脸~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