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新能源

政信合作规模突破亿元化解困局如刀物业

2022-05-01 03:08:49

新华8月7日电(王鹤、杨溢仁)中国业协会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信托资产规模达到9.45万亿元,稳坐第二大金融业态交椅。其中,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政信合作业务规模增至8041.88亿元。

专家指出,地方政府显然已经陷入了两难窘境,彻底斩断非银渠道的高成本融资,风险可能一触即发;放任不管,只会推高债务雪球,加大风险水平。化解困局如“刀尖上跳舞”,难度系数越来越高。

表外融资难仍突破8000亿元

据了解,政信合作指的是信托公司与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开展的合作业务。政信合作类信托的融资方一般是政府的各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平台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等。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信托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配置比例为26.84%,配置规模达到2.39万亿元,配置比例同比提高了4.2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了1.06个百分点。

直接的政信合作业务规模为8041.88亿元,与今年一季度末的6548.14亿元相比,增加了1493.74亿元。相比今年一季度末增加的1532.63亿元,略有下降,但仍然在高位。

需要指出,这一规模的增长是在去年年底出台“463号文”、今年3月末出台“8号文”,地方政府表外融资难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达到的。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表示,基础产业信托和政信合作业务在今年上半年获得较快发展,主要是政府的持续性融资需求以及国家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后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

可以说,这是地方政府与信托公司“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的买卖。惯性难除的“GDP”崇拜让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借债,获取短期经济利益。银行贷款行不通,就去找信托公司等表外渠道,动辄10%以上的成本也在所不惜。

地方政府高成本过度融资风险加大

方正东亚信托总经理周全锋透露,国内绝大部分信托公司,都配置有一定比例的政信合作产品。在监管部门的不断提醒之下,整个信托行业已经开始比较谨慎地操作政信合作业务。风险意识、风险管控已成为信托行业的头等大事。

虽没有直接数据证明,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发政信合作产品很大一部分属于“借新还旧”,为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各类基建项目输血。

民生信托总裁杨自理在近日举办的2013年中国信托业论坛上坦言,地方政府投的项目大部分没有回报,即使有也很少,还本付息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地方政府目前的财政收入只能解决日常开支,投资类的项目还本付息肯定要靠卖地。

杨自理说,信托融资成本很高,这样一种融资工具投给不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是高风险的,信托公司做风险管控首先要规避地方债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监管部门陆续出台“463号文”“8号文”等管控措施后,地方政府通过信托融资的难度系数确有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大量通过有限合伙的股权投资基金(PE)、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以及P2P络借贷融资。

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 查阅一些理财机构的产品库发现,这类产品多是以“类信托”模式操作,投向多为保障房项目、拆迁安置房项目、城市干道建设工程项目等。

专家认为,这类融资机构受到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项目本身资质有可能更差,融资成本甚至比信托更高,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饮鸩止渴”困局何解?

今年开始,我国经济步入了以大结构调整为主基调的增速放缓下行周期,可以说,经济基本面给应对地方债务挑战的回旋空间越来越小。地方政府陷入了两难窘境:不借,风险即刻暴露;再借,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破解地方政府“饮鸩止渴”困局的难度越来越高。

国家近日发布公告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在业内人士看来,地方政府通过非银渠道的各类融资业务,是这次审计关注的焦点之一。

“伴随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全面铺开,预计政信合作规模在下半年会收缩。”一位商业银行交易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融资关键在于规范化和差异化,盘活国有资产和地方性垄断资源,推动地方政府掌握资源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自行去杠杆,将会是下半年的主旋律。

就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地方财政融资体系,平安证券、等券商建议,首先,应进一步挖掘土地储备机构融资能力,即现行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已进入“名录”和银监会平台“名单制”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新增贷款,地方政府可鼓励尚未开展融资业务的有关土地储备机构积极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获得融资。

其次,通过有效资产注入、剥离不良资产,挑选基础好的融资平台做实做大,健全公司治理架构,成为真正市场主体,通过银行、发债等多种渠道融资。还可考虑扩大利用“()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

南通皮肤病医院电话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