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健康 >> 抗菌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2018-10-26 17:57:56
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阻燃母粒亡 鹬类候鸟面临饿死危险 近日,《极端低温致数万濒危迁徙候鸟面临饥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参与紧急救援!》鸭绿江口迁飞候鸟的紧急救助项目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来自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的求助信息:鸭绿江口蛤类大量死亡,使得候鸟食物大幅度减少,而正值鹬(yù)类迁徙大军飞抵,蛤是鹬类水鸟的重要食物,如不及时投放蛤类食物,大量鸟面临被饿死的危险。 目前复旦大学鸭绿江口水鸟研究团队及志愿者正在启动人工投放蛤类计划。 事件发生于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是世界上鸟类种群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号称是“鸻鹬鸟最佳驿站”。 目前有观点认为,2017年的冬天是1949以来最冷的冬季之一,这样恶劣的气候状况对此处滩涂湿地上的蛤蜊种群造成了重大影响,以至于蛤蜊数量仅为过去6年平均水平的5%!David Melville在EAAFP的文章里提到了2016年渤海大滨鹬食物的减少,比2015年和2017年都低。 就鸭绿江口丹东而言,2018年和2016年都是大寒潮,极端低温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纯净水设备价格,但并不能确定寒潮低温是导致此次事件的主要或者说是决定性因素。 2016年 2018年两次大寒潮对比还有观点指出:即便是极端低温,对于不同生境贝类的影响也不同,但如果生境没大问题,后续都能逐步自然恢复。 某学者曾做过东南沿海红树林贝类的生态研究,刚好跨越了2008年南方寒害前一年以及寒害后的两年。 寒害造成树栖型贝类的生物量较2007年4月减少85.1%,而地栖型则减少了76.2%;而寒害后的2008年4月树栖型贝类栖息密度减少了87.5%,而地栖型却增加了47.5%。 寒害后地栖型贝类的自然恢复花了2年时间,而树栖型至少需要3年。 树栖型和地栖型贝类在寒害的影响和恢复上有很大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暴露于低气温中。 地栖型(尤其是埋栖型)的贝类在底泥中,有一定pcb打样的缓冲,温差较气温的温差低,影响自然就小,恢复也快;而地栖型贝类的栖息密度在寒害后反而增加主要是因为短拟沼螺,这是一种典型的个体小、数量大、繁殖快的物种,在寒害后其他物种生态位空缺的前提下,可以大量快速扩增。 虽然南北方寒潮(或冻害)的温度和程度不同,但此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类似短拟沼螺这样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原本应是优势种的光滑河蓝蛤,在低温中没有挺过来,甚至都没有恢复呢?学者认为除了低温,生境很可能出了问题!4月8日上午,有关专家向绿会分享了对于该事件的一些观点。 专家认为:生态系统的平衡一直是动态的。 任何物种的濒危与否,要看它是否是自然的选择。 在主观感情上我们是希望所有的濒危物种都不再濒危,但自然科学应该承认和尊重自然的选择,我们只是希望科学的去认识自然,找出我们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并加以克制。 人若要干预,就干预因人为干扰而带来的问题,其他的交给自然就好。 该专家曾参与WWF2011年的“滩涂管理项目”部分工作,专家分析由于海岸线遍布养殖圈,滩涂也都分片承包搞单一品种的增养殖(滩涂所有权并不在保护区,而是在地方村镇阳光城未来悦
优质锌钢护栏
北京一品嘉园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