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健康

传统药店拥抱互联网,这场业态升级之战该如何打?

2017-03-03 00:31:43

  如今,摆脱“天未明,身已起”的排队挂号模式,悠哉静坐在传统药店里看病,不再是梦!

  互联网大势下,1家又1家的传统药店正在悄无声息地试水“医+药”模式,在药店,静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享受”3甲医院医师的问诊、开处方和用药指点。

  这场传统药店业态升级之战已打响,如何在这场战役中重构药品零售业经营模式,这是每一个药品零售工作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春节前夕,以“医+药”模式试水转型的仁和药房网正在北京紧锣密鼓地装修位于航天桥的旗舰店。而其在半年前开业的北京大红门“医+药”标准店现在已略显寂寥。

  在传统药店业态升级的诸多尝试中,以仁和药房网等连锁药店为代表的改革实践代表了1条路径:拥抱互联网,在传统经营之上增加医疗健康服务因素。这类模式在外界看来更像是当下各种新兴业态的“混搭”,也说明了演变之难。

  依托互联网做“医+”重构传统药店经营模式

  2016年8月开业的仁和药房网西红门店1度引发业内人士的关注:店内环境明亮,风格简洁,药类分区条理清晰,仅从装修风格上来看,西红门店就与传统药店区分开来。

  仁和药房网品牌推行部公关主管杨露

  西红门店与传统药店的本质区分在于服务差异。西红门店从去年开始“试水”“医+药”模式。该模式主要亮点是店内增设执业医师,为患者做基础的身体检查,并提供用药建议和健康服务。药店还依托互联网远程医生,必要时开具处方药。

  仁和药房网将在2017年全面推行“医+药”模式,对北京的所有分店进行改造升级。

  随着医改的深化,我国最近几年试点分级诊疗,轻医疗的理念也得到推行。赶着改革的浪潮,传统药店纷纭尝试在店中增加“医”的成份,以期为顾客提供更全面的医药服务。

  在此背景下,仁和药房网开始探索“医+药”模式,但我国相干法规规定,药店的医师不能开具处方药。

  为破解药店取得处方难的问题,仁和药房网与“健康加医”平台合作,通过“健康加医”的端口接入“微医”平台,利用平台入驻医院的专业医生,为来店救治的患者提供在线诊疗并在需要时开出处方药。

  仁和药房网品牌推行部公关主管杨露

  患者在各分店都可通过电脑向远程医生问诊,且西红门等店还配有1体机,患者可通过触屏选择医院和对应科室的医生,并通过图文或视频的方式与医生在线沟通。远程医生开具处方后,药店的药师将审核药方并提取药品。

  在西红门店,记者见到了1体机。记者注意到,平台上不乏名院名医,但很多医生并未开通视话问诊,开通视话问诊的医生也有多人处于“暂无排班”状态——这意味着多数患者只能通过图文问诊的方式来接受远程医生的诊疗。

  由于图文问诊会有延时,患者有时其实不能即时得到远程医生的答复,进而放弃远程诊疗。

  仁和药房网航天桥店的药师王金刚告知记者,曾有患者使用1体机问诊远程医生,但迟迟未收到回复,最后只好买了非处方药。

  最近几年探索药店改革、借助互联网远程医疗提供医药健康服务的连锁药店其实不止仁和药房网1家。

  江苏盐城苏好医药连锁做了类似尝试,却发现自己堕入了医生少、处方少的窘境。

  不同于仁和药房网和已有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的方式,苏好医药和技术公司合作在2016年下半年建设了独立的问诊平台,并约请部份2甲、3甲和社区医院的医生入驻,与他们签订合同。

  为保证药店患者能随时联系到医生,苏好医药在合作医生的诊室和医生个人手机上分别接入了问诊平台的PC端和微信端,即使如此,还是会产生医生“放病患鸽子”的情况。

  苏好医药连锁履行董事兼总经理蔡文兵对此很无奈,“在线医生其实数量很多,但关键时刻却常常‘不在线’。没办法,医生离开诊室关了微信,我们平台就找不到他们了。”

  承接医院外流处方遇窘境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点意见,要求公立医院推动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医药分业的话题逐步升温,药店也尝试争取医院的外流处方资源。仁和药房网“医+药”的模式,正是分流了远程医院的外流处方。

  在承接医院外流处方方面,仁和药房网具有先天优势,其前身京卫大药房是原总后勤部的药品器材供应站,为军队供应进口药和高端药,是我国初期的药品进口渠道之1。

  京卫大药房也是诺华、拜耳、阿斯利康等药企在我国的1级代理商,销售数10种新特药,其中1些品种在医院缺售。

  航天桥店是仁和药房网新特药销售最为集中的分店,依托附近的肿瘤医院,新特药成为该店的销售重点。

  “常常有病人拿着医院的处方,来店里买新特药。”航天桥店的店员告知记者,航天桥店最少能提供60种新特药。

  但是,其实不是所有的分店都具有毗邻肿瘤医院的优势,仁和药房网的分店大多在居民区和商业区附近,在承接的处方量和金额上均没法与航天桥店相比。

  东直门店的执业药师顾广莲告知记者,药店每天只能接到2~3例来自医院的处方,顾客也多是拿着处方来“配”维生素C片这类利润空间小、医院不愿进的药品。

  西红门店的情况也类似。“我们店还是以销售非处方药为主。”店内的收银员告知记者,非处方药占到他们上架和销售量的60%左右。

  另外,仁和药房网借助远程医生开具的处方数量有限。西红门店的店员告知记者,他们逐日取得的远程处方不过2~3张。

  医院外流处方量一样困扰着苏好医药。蔡文兵解释,虽然药店每天能通过平台接到50多张处方,但这些处方其实不是医院主动放出的,而是药店主动从医生个人手里争取来的。

  再者,每天接到50张处方远远不够理想值。“按1家药店1天的销售额为1万元来参考,我们最少得拿到300张处方。”蔡文兵说。

  业态升级“摸石头过河”

  不管是仁和药房网还是苏好医药,在传统经营上加“医”都绕不过处方量不够这个坎,而他们都选择了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方式,在业界采取这条路径的药店不在少数。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查员温再兴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零售药店业态升级的重要方向之1是展开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健康管理服务。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现在的药店互联网+的转型中存在“隐患”。

  “依托互联网做远程医生问诊,药店对医生的掌控力得不到保障。”1名业内人士说,互联网拉近了远程医生与药店患者的距离,但其中的不可控因素也很多,网络状态、医生资质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救治体验。

  山东南大学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教授左根永则指出,远程医生诊疗在操作上可能存在法律问题。

  “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药店的医师做了诊断或药师提供了建议后,远程医生只问不诊,依照店内医师和药师的‘建议’直接开处方药?这样的处方程序合法,但本质上有非法行医的嫌疑。”

  左根永说,中国的互联网医疗还处在政策空白期,互联网问诊时,处方来源是不是合法、药品来源是不是可靠,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机制是不是健全,这都是互联网医疗的参与方需要思考和警惕的。

  但是,怀疑声并未阻碍药店的探索实践,仁和药房网老店改造的行动已展开,苏好医药也斟酌对在线医生做考核赏罚,并将平台与医生个人的合作扩大为与医生所在医院的合作。

  “我们将从已有探索中汲取经验,在后续的改造中实时调剂方案细节。”仁和药房网品牌推行部经理韩猛说。“我们做的事在国内少有经验鉴戒,因此也只能是边做边调剂,摸着石头过河。”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