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健康

The Practitioner:遗传性心肌病的诊断与管理

2017-02-28 02:34:21

  冠状动脉疾病是35岁以上人群产生心源性猝死的最多见缘由,而遗传性心肌病则是35岁以下人群产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缘由。而且,心源性猝死是年轻运动员非外伤性死亡的主要缘由。

  1、分类

  心肌病分类可见于表1,其中很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如果亲属中有人死于心肌病,所有的1级亲属均应接受风险筛查。

  肥厚性心肌病

  扩大型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例如淀粉样变性

  未分类:左室非紧缩性心肌病

  1.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最多见的遗传性心肌病,约每500人中就有1人受其影响。以往该病被称为肥厚性阻塞性心肌病,但很多学者已放弃了阻塞性这1术语,由于75%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不存在左室流出道阻塞。虽然很多人知道此类患者存在典型的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见图1a),但患者可能出现任何情势的心肌肥厚。

  该病的临床表现和自然病史具有多样性。虽然部份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左室肥厚,但其他患者可能仅出现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最多见于20岁左右的患者。

  QRS高电压非常普遍,但很少单独出现;大多数患者伴随ST段压低、T波颠倒、电轴极左偏转或病理性Q波。该病最早的表现就是心电图异常,可能在产生肥厚5年之前便可检测。

  患者猝死事件较为少见,1般产生在30岁之前;年龄更高的患者会产生心衰、房颤和卒中。HCM患者的整体预后良好,年死亡率在0.5%~1%之间。

  此类患者的诊断主要基于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24小时心电图和运动负荷实验有助于辨认猝死高危患者。镜检显示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和纤维化。70%的HCM是由肌肉收缩蛋白编码基因突变而至,最多见的突变见于MYH7和MYBPC3。其他基因突变包括肌钙蛋白、肌动蛋白和肌联蛋白相干基因。部份少见的代谢性疾病(例如法布瑞氏症、溶酶体储积症与PRKAG相干心肌病)可能与HCM很类似。

  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1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疾病,人群病发率1般在1/1000至1/5000之间。其实ARVC这1术语是误称,由于患者的左心室也可能遭到影响,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该病主要是由细胞桥粒编码基因的突变引发。最多见的相干突变包括桥粒斑蛋白、血小板亲和蛋白⑵、桥粒芯蛋白⑵和桥粒胶蛋白⑵。现有假说认为,桥粒芯蛋白异常可致机体劳力时产生心肌细胞分离,增进心律失常的产生。后续的修复异常,致使心肌的纤维脂肪置换。纤维脂肪置换可作用于传导通路,增加心律失常风险。而且,它可使心肌弱化,引发扩大和动脉瘤构成。ARVC是意大利年轻运动员的最多见死因。

  典型的12导联心电图提示右胸导联、V1~V3T波颠倒,而横向导联的T波颠倒提示左心室受累。QRS波1般较小,常见室性期外收缩。诊断基于校订ARVC工作组诊断标准。通常确诊之前需要进行很多电子及成像测试。

  3.扩大性心肌病

  扩大性心肌病(DCM)的特点是左室扩大且功能受损(没法用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或瓣膜性心脏病进行解释)。最少25%的DCM是家族性的或由多样化基因突变引发。核纤层蛋白A/C突变是家族性DCM患者中最多见的基因异常情况;但目前最少有30余种基因突变与该病相干。

  扩大性心肌病可能与多系统疾病相干,例如肌肉营养不良。化疗及某些药物也可致使左心室的扩大及收缩力下降。

  4.限制性心肌病

  限制性心肌病是最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在全部心肌病中占比不足5%。其特点是心室充盈压升高致使的室壁硬化。这类患者常存在肌动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肺部及外周充血症状,主要医治方式是袢利尿剂。

  5.未分类的心肌病

  在未分类的心肌病中,左室非收缩性(LVNC)心肌病是最多见的疾病。LVNC的特点是构成了明显的左室小梁,且小梁间凹处较深。它是不是是1种独立性心肌病尚不可知,由于其他心肌病(例如HCM、DCM和很多神经肌肉疾病)也会出现这类现象。

  致使该病的基因突变也与HCM和DCM堆叠。该病的特点是进展性左室功能障碍,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和系统性栓塞风险。该病具有异质性,部份患者完全无症状。

  2、临床表现

  对很多患者而言,遗传性心肌病的第1表现就是心源性猝死。1旦患者猝死,全科医生(GP)在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的进程中发挥侧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也可从相干慈善机构取得帮助。

  其他表现包括劳力时胸痛或呼吸急促、心悸及晕厥。运动引发晕厥或先兆晕厥是非常糟的症状,应予以充分重视。

  若社区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固有心肌病,则患者应转诊至专业中心进行深入评估。

  3、诊断

  很多心肌病患者可通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得以诊断;但如果诊断不明确或心脏病医生欲更详细的了解患者心脏结构,可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了1种非常普遍的检查,由于它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心脏结构信息,特别是某些右心室、左室外侧游离壁和左室心尖部位。与超声心动图相比,心脏核磁共振的优势在于能够监测心肌纤维化(常见于遗传性心肌病,被作为心律失常的基质)。

  4、管理

  在遗传性心肌病(例如HCM和ARVC)中,病情稳定的患者应每一年接受1次专业复查,与此同时还应评估心源性猝死风险。若评估提示患者属于低危人群,则以后每一年继续复查;若患者属于高危,则推荐植入ICD。

  对出现症状的HCM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1线医治药物;若存在忌讳,则使用钙拮抗剂(例如维拉帕米)替换医治。若左室流出道压力差明显,则加用丙吡胺。

  HCM患者可能没法很好的耐受房颤,因此条件允许情况下可通过心脏复律医治控制心率。β受体阻滞剂是医治ARVC患者室性期外收缩或非延续性室速的1线医治药物,若患者经这些医治后仍然存在症状,可加用胺碘酮。对异位负荷较高者,可斟酌导管消融医治。

  扩大性心肌病患者可接受传统的心衰医治,多以β受体阻滞剂和ACEI作为1线药物。

  若患者接受上述医治后病情恶化,则加用其他医治药物(包括醛固酮拮抗剂);推荐使用袢利尿剂医治症状性肺部或外周水肿。

  大多数情况下,心肌病患者能够在专业单元接受医治。除利用利尿剂或ACEI、ARB或醛固酮拮抗剂加量后的电解质监测,患者无需在基础医疗中接受常规监测。

  利用胺碘酮的患者需每6个月进行1次肝功和甲状腺功能检测。启用或上调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剂量可以医治心绞痛和呼吸困难。患者还需接受初期专业复查。

  晕厥或快速心悸患者应送急诊救治。

  5、结论

  遗传性心肌病很少见,但全科医生有可能在实践中遇到此类患者。心源性猝死是1种罕见的重要表现,所以医生应侧重关注患者的某些症状,例如运动引发的晕厥和部份心电图表现。

  遗传性心肌病患者家属应至专业心脏病门诊进行评估,以辨认高危患者。对丧失亲人的家属,相干慈善机构可以发挥抚慰作用。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