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散文故事

昨天的雨(第四篇)

2017-03-08 18:31:06
北方的春雨,悄但是来,但绝不会悄但是走,常是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所谓不停,就是1般都会延续两天以上。这让我迷惑:究竟是土地饥渴了人饥渴了,还是水汽急躁了,想从冰冷扁平的雪花,变换成圆润晶莹的水滴?总之,极大地回馈着人们的渴盼,也许是春雨绵绵的缘由之1吧。北方冬季干冷,落了春雨后,就变成了湿冷,这是最......

  北方的春雨,悄但是来,但绝不会悄但是走,常是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所谓不停,就是1般都会延续两天以上。这让我迷惑:究竟是土地饥渴了人饥渴了,还是水汽急躁了,想从冰冷扁平的雪花,变换成圆润晶莹的水滴?总之,极大地回馈着人们的渴盼,也许是春雨绵绵的缘由之1吧。

  北方冬季干冷,落了春雨后,就变成了湿冷,这是最不好过的。依然脱不了的棉衣,吸水能力强,穿在身上,既不暖和,又很湿重。妈妈也会在晚上,把脱掉的棉衣铺在烧热的炕上去烘,最舒服的也只是早上起床刚穿上身的那1刻,过不了1会,湿气就会被棉花吸收,棉花的柔柔和保暖功能荡然无存。

  我的初中是在村里的学校上的,算是荣幸,从我那1届毕业后,学校的初中部就停办了。那时,镇上的干部估计是头脑进了春水,每每一年后开学不到1个月,就会要求各乡村学校把初中每一个年级前10名的学生,组织到镇上的学校参加统1考试。能被选上是1种荣誉,可在春雨飘飘时,去镇上却是1件很痛苦恨折磨人的事。

  镇学校离我所在的村庄有210里多路,需穿过2个村庄,下1道长长的陡坡,在水渠的堤岸上曲曲折折超出34道梁,再继续下坡23里,才能从泥泞走到柏油马路上。那时自行车在农村微不足道,我们家是没有,所以步行是唯1的选择;雨伞也没有,雨天出门就是顶着1张塑料布,简洁的雨衣就是把蛇皮袋子的1头对折成3角,上面构成1个凹坑,能把脑袋放进去,下脸部分会自然展开来,成为扇形,可以护着后背。

  走路对生活在农村、生龙活虎的我来讲,从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穿着妈妈的大雨鞋,头顶着护后不护前的简易雨衣,背负着湿重的棉衣,身材弱小的我,1路泥泞中,走村串户,两度下长坡,翻过山梁,1步1步丈量过10000多米,才能把自己挪到马路上,才能略感轻松些。疲惫不堪的赶到考场,经过2个小时的考试(只考语文和数学),又得要返回。走出考场,拿出妈妈准备的1点饼,吃着,走上来时的路,心情虽是轻松了些,可脚步未必轻盈,来时的劳顿加上考试的紧张,经过2个小时的释放后,只剩下无力和衰弱。

  回路要比来时艰巨的多,长达2000多米的陡坡,在泥水的浸泡下,很是湿滑,不谨慎就会苍然双膝跪地,或直接趴在泥地上,衣服袖子就会沾满了泥水。低着头,爬着坡,心里只盼着早点到了平路,早些回到家,可身不随心,沉重、费劲、谨慎翼翼,步步为艰。

  长途跋涉消耗的体力,让孩子们饥肠辘辘,望不到头的陡坡也让人失望,我,每次都免不了在途中,边走边哭,边哭边喊:爸爸,来接我们啊,妈妈,我们实在走不动了。那种喊每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是作为优秀学生的荣誉所没法补偿的。说实话,孩子们心里很明白,即使家里有人来接,也不过是陪着1起走路,给些精神上的鼓励,没希望、也没可能父母会带来甚么交通工具,让孩子们孱弱的腿脚得以休息。

  这类近乎噩梦的考试,让1些优秀学生对春雨产生了仇恨,讨厌,乃至诅咒。春雨与考试1旦相连起来,那种痛不欲生,不堪回首、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许该是1个农村孩子在成才和自立的路上必须要承受的磨练,耐力,毅力,自助自救,1个人敢走天下,都在这样的路上,1点点积累起来。再度回顾那种艰巨,已不是艰巨,是财富,是幸福。其实,人生,不是1直都这样,痛并快乐着吗?

看着这个题目发愣,头脑里关于温暖的事物1下子涌了出来:冬季里的1缕阳光,寒冷季节里暖和的小屋子,为贫困教师捐钱雪中送炭的行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有自然的,有心灵的,把眼光移开,我恍忽觉得,温暖就在身旁。每次写作文,交上去以后,总能看到那细密的红字,红字与黑字,组成了1段段心灵的交响乐,哪......

  看着这个题目发愣,头脑里关于温暖的事物1下子涌了出来:冬季里的1缕阳光,寒冷季节里暖和的小屋子,为贫困教师捐钱雪中送炭的行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有自然的,有心灵的,把眼光移开,我恍忽觉得,温暖就在身旁。

  每次写作文,交上去以后,总能看到那细密的红字,红字与黑字,组成了1段段心灵的交响乐,哪里有语病,哪里有错别字,字写得好不好,有无偏离主题......每字1句,都是被仔细考虑过了的,作文下方,更有关心的评语,鼓励我前进,由于评语,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有距离,让我心里充满温暖。

  地理课下,我拿着课本,问老师许多问题,为何大陆东岸降水多而西岸降水少?这道题怎样做?老师总是耐心肠为我讲授,直到我学会,得到知识,我突然觉到1种快乐,与老师交换的氛围真好。

  温暖,是老师的关爱。

  下课后,1个同学来问我某某题怎样做,我没做过那道题,因而两个人开始讨论起来,得出结果时,两人都露出了笑容。无聊的时候,几个同学凑在1起谈天说地,没有了孤单只有欢笑与温暖。

  放心路上,我正走着,突然看到1个熟习的身影,是她!你走这里吗?我也走这条路呢。我和她并肩走着,交换这1天的总结、收获与感想,看天边那颗过早出来的星星,多么快乐,多么甜蜜,多么幸福!和同学们在1起,感受着那个氛围,那份友谊,那些欢乐,有1种默契,在我们心中。

  温暖,是同学间的友谊。

  温暖,真的就在我们身旁,其实不遥远,不用多想,身旁的那1件件事,1幕幕,每个小小的发现,不都是温暖吗?而最重要的,是用心感受,感遭到自己身旁的温暖......

1983年开始,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终结了我童年生活的很多乐趣,1些是和春雨有关的。在这项改革之前,土地都是属于村里的,土地的界限就是张3村和王2村之间的地界,而本村内的土地,在关中平原,那常常会绵延几10里,庄稼成熟时1望无际。村里在水利渠以东(俗称河东)的土地,稍显偏僻,因而种植了终年生的懒......

  1983年开始,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终结了我童年生活的很多乐趣,1些是和春雨有关的。

  在这项改革之前,土地都是属于村里的,土地的界限就是张3村和王2村之间的地界,而本村内的土地,在关中平原,那常常会绵延几10里,庄稼成熟时1望无际。

  村里在水利渠以东(俗称河东)的土地,稍显偏僻,因而种植了终年生的懒庄稼:苜蓿。苜蓿,豆科类植物,具有固化土壤氮元素的作用,可以把贫瘠的土地转换为肥沃的高产土质,它还是马牛羊等食草动物的美食。在那个土地是为以满足吃饭为目的庄稼而存在,蔬菜和水果视为可有可无无需种植的年代,苜蓿,这个本是为牲口们准备的植物,同样成了人们口中极为鲜美的野味。

  在我的故乡,家家户户都会用新鲜的苜蓿做蒸菜,用蒜蓉葱花伴炒后食用,至今还是陕西山西1道传统的农家菜。妈妈还会在煮面条时,放些苜蓿1起煮,给淡白的面条增加了翠绿的鲜美。我最喜欢妈妈在蒸馒头时,揉进些苜蓿菜,白白的馒头上点点丝丝绿色的菜叶,好美,好香。

  夏秋季节,苜蓿会恣意生长,到开满了紫色小花的时候,村庄就会安排人手,去割苜蓿,新鲜的可以直接作为牲口们每天的口粮;剩余的就会晾晒在场野上,晒干时就收存进库房,作为牲口们冬季的饲料。

  北方霜降以后,草木枯萎,苜蓿地面上的部份已无踪迹,其根部会牢牢的扎进土地,冬眠着,等到春季来时,再现郁郁葱葱。

  1全部冬季里,就着贮存在雪地里的白菜,和腌缸里的萝卜的饭,让人对春季嫩绿的苜蓿极其期盼。年后第1场春雨开始飘落的时候,女人们就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由于只需等待35天,苜蓿就会泛出嫩叶,那嫩叶就是我们期待了1个冬季的新鲜的绿色蔬菜,便可食到的美味佳肴。

  轻而易举得到的,绝非美食,即使食材本身很美味,但也未必食之有味。苜蓿菜,也不是举手便可采到的。这是1项大行动,需要计划,需要胆识、需要计谋、还需要体能。村庄里绝没人敢大白天大鸣大放地拎着篮子,马马虎虎地出门,肆无忌惮地走进苜蓿地,得寸进尺地想采多少采多少。

  那个时候的农村,是生产队制,是集体单位,土地属于集体,土地上种植的1草1木也都是属于集体的,任何个人私自摘取,属盗取,是不法行动,是要遭到村里的处罚,轻则停止劳动(就是停工),没工分(就是没收入),重则挂牌游街批斗,乃至判刑进监狱。况且,在那个民风尚好人人都算规矩的年代,谁吃了熊心豹子胆,胆大妄为私收集体的苜蓿?况且,村里在河东的入口处,设有1处饲养房,集体的牲口都在这里集中入圏,每晚都有35个大男人,行使着豢养牲口和看守苜蓿地的职责。这,是要吃到苜蓿菜的第1大障碍。

  村里位于河东的地,即使是在白天,也少有人单独前往的。由于那是村里的坟场,世代几辈去世的人,都葬在那里,1处不规整不靠水渠的地方。更何况黑夜里,阴间的人出出没没,即使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男人,提起这地方,也发憷,但凡没有集体劳动的时候,断不会跑去那里寻开心。这方水土,就1直处在用着怕着,怕着还得用的为难地步。

  偷苜蓿的第3个障碍,是那个水利渠。毛泽东南大学兴水利的年代,村里的老少爷们,挥洒着如雨的汗水,你追我赶的,楞是用铁楸和篮子,修出了比花都区政府门前的迎宾大道还宽,比3层楼高还深的水渠。如非正常渠道进入苜蓿地,必须得爬上水渠的西坡,滑下爬上荒草丛生、各种虫子出没的水渠梯形内槽,再次滑下水渠的东坡,才能到达目的地,需要的体能、胆量,非军队战士的野外训练可同等。

  天光白天的时候,村庄里都安排有集体劳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仿佛很规矩的做着活计,除不被人发觉的转动转动眼珠,眺望1下不远处泛滥着愿望的苜蓿地。

  或许,真应了那句民以食为天的古语,禁锢不了的是人的本能。以隔壁小姑为首的1小撮偷苜蓿积极份子,在春雨飘落的闲暇光阴,已悄然组建完成。这个队伍,是纯女性组织,男人不会也不能参与。第1,男人不好意思做这类偷偷摸摸,特别可能被捉住的很难堪的行动;第2,男人手笨,采摘苜蓿的水平太次。

  大家关于什么时候潜入苜蓿地,如何最快最多的摘到苜蓿,如何尽可能避开看守人的视野,如何在被发现被追逐时安然逃离,还能保证篮子里的苜蓿不会掉落等技术性问题,也都逐一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做了对策,定了预案。鉴于这是个集体行动,小姑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极其严格,对那些平时就胆小怕事、动不动就喊叫、体弱笨重跑步技能很差,特别是意志不坚定,说话不动头脑可能走漏风声,被抓时很可能供出同伙的人,是断然不允许加入的,姑姑说了:决不允许1两个素质差的摧毁了大家的美梦。在等待潜入时机的几天里,小姑反复地对团队进行技能和意志力的强化培训,期间,也不断有人自认不自量力而退出,留下的3⑸人,那都是杠杠的,这其中必少不了我。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等月圆前后的几天,还必须是晴天,必须有朗朗的月光,否则,即使潜入了苜蓿地,天上地下1片黑,1把乱抓,毁了苜蓿,还采不到想要的菜。从冬夜里预谋开始,小姑都是用诸葛亮草船借剑的故事来分析和安排这次偷苜蓿行动的,不亚于春夜里行将上演的1场赤壁大战,人人都处在兴奋、焦灼、又想又怕的状态。

  1旦成功潜入苜蓿地,那最初1刻,激动、颤抖,无措,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类忙乱,都要延续1会,才能重回最初的目标采,1把,1把,尽量多的采,看到篮子里的菜叶1点点多了起来,手下的速度更快了,手法也熟练了,也更加贪婪了。

  在小姑发出撤离口令的时候,我是很不愿意收手的,小姑猛力撤我的衣服,我才能苏醒。有时也会被看守人的声音吓的趴在地上,更惨的是看守人太尽责,从饲养室走出来巡查,而我们则在那1刻,提起篮子,惶但是逃,恐惧中,是心里想跑快些,可腿脚恰恰笨拙,那种无力无助的苍茫感,多年以后,在我想起苜蓿菜美味的同时,仍然感到寒噤,也不由地觉得很可笑,很刺激,很有乐趣,很想再来1次。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的土地分割成小块,划归各家各户的自留地,那片种植着苜蓿的河东地也1样逃不过这场运动。人们被改革的春风鼓舞着,竭尽脑汁,投机钻营着如何让自家的地产出更大的效益,而苜蓿,这个非经济性,非观赏性、非稀缺非必须的植物,也就从此销声匿迹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我与这苜蓿的快乐情缘。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