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散文故事

母亲是一种岁月

2017-02-01 06:16:29
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1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或许只是1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春也开始了夏,对母亲才有深度理解,深入的爱。我们或许突然感悟,母亲实际上是1种岁月,从绿地流向1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1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1片水山的岁月......1缕白发在感受母亲额头上......

  少年的时候,对母亲只是1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或许只是1种盲目的爱。只有当生命的太阳走向正午,人生有了春也开始了夏,对母亲才有深度理解,深入的爱。

  我们或许突然感悟,母亲实际上是1种岁月,从绿地流向1片森林的岁月,从小溪流向1池深湖的岁月,从明月流向1片水山的岁月......

  1缕白发在感受母亲额头上的皱纹,母亲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有时竟难以分辨,老了的,究竟是我们的母亲,还是那岁月?我们希望留下的究竟是那铭心刻骨的母爱,还是点点滴滴,风尘仆仆,有血有泪的岁月?

  岁月的流逝是无言的,当我们对岁月有所感觉时,1定是在非常沉重的回想中,而对母亲的牺牲真正有所体会的时候,我们也1定进入了付出和牺牲的季节。

  倘若没有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牺牲,母亲博大忘我的爱,这个世界还会有温暖,有阳光,有我沉甸甸的泪水吗?

  当我们以为肩头挑起责任也挑起命运的时候,当我们仿佛可以傲视人生的时候,或许有1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白发苍苍的母亲正以1种充满无穷怜爱,无穷关怀,无穷牵挂的眼光在后面注视着我们---我们会在霎时间感动,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其实没有摆脱婴儿的感觉,我们永久是母亲怀里那个不懂事的孩子。

  我们常常是在回首的片断,在远行之前,在离别当中,发现我们从未曾离开过母亲的视野,离开过母亲的牵挂。

  谁言寸草心,报得3春晖。我总在想,我们真正能回报些母亲甚么?

  母亲是1种岁月,不管是我个人的或许平庸,或许单纯的人生考验,还是全部社会前进,给我的教诲和印证,在绝无平坦而言的人生旅途,担当最多痛苦,背着最多的压力,咽下最多的泪水,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仁慈,以微笑,对着人生,对着我们的只有母亲,永久的母亲......

  没有母亲,生命将是1团黝黑;没有母亲,社会将失去温暖,那是在我认为最艰巨的时刻,面对打击,面对失落,我以为完全失去了,就在那1刻,是母亲的1句话,让我重新出发。看着我粉饰不住地懊丧,母亲说,该满足了,日子还长!

  因而我便理解,为何这么多哲人志士,将伤痕累累的民族视为母亲,将涛声不断的江河视为母亲,将广阔无垠的大地视为母亲,由于能承受的,母亲都随了,该付出的,母亲都付出了。而作为1种岁月,母亲既是民族的意味,也是爱的意味。

  或许由于我无以回报及流流淌的岁月,所赐予我的,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的母亲,在我看来,母亲是1种永久值得洒泪而感怀的岁月,是1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

1处烟雨缥缈,1桥婉约弯在破晓,仿佛5月里的春花在风里笑弯了腰。1朵娉婷女子开在了微光里,她笑。抚摸着古老的桥,冰冷如雨后清新空气般让人精神气爽。1瓣盈满花香的笑,落在桥下溪流里;1枝绽放了青春故事的朵儿,波光粼粼里,唱出了古老歌谣。我不谨慎折下了1朵欢快的时光,默默将它保存在陶瓷花瓶里,日昼夜夜里......

  1处烟雨缥缈,1桥婉约弯在破晓,仿佛5月里的春花在风里笑弯了腰。1朵娉婷女子开在了微光里,她笑。

  抚摸着古老的桥,冰冷如雨后清新空气般让人精神气爽。1瓣盈满花香的笑,落在桥下溪流里;1枝绽放了青春故事的朵儿,波光粼粼里,唱出了古老歌谣。

  我不谨慎折下了1朵欢快的时光,默默将它保存在陶瓷花瓶里,日昼夜夜里仔细照料,惧怕时光在花瓶里枯萎了,可是,它还是枯萎了。我取了流年3千瓢,只为时光能再欢快地在风里摇......

  梦境里的江南,1把油纸伞撑开了历史的曼妙,如1场华丽霓裳舞,冷艳了由油灯点燃的夜晚。我不愿在梦境里醒来,1如我不愿我爱的人残暴离开般,我想把1切美好地、深爱地都默默种植在自己身边,我想在无眠永夜里,闻得到安全的味道,我惧怕做1只孤鸟,具有无穷自由,内心却空无1物。我惧怕被放任在天涯海角,1如1朵娇弱的花惧怕处在狂风暴雨里般,不利的处境会让我倍感寒冷。而心里的寒冷,会让我失去分寸,乱了阵脚。

  那缕颓靡的残光,偶尔还会随着时间偷偷溜进我的房,这类色彩属于落叶黄。它跟朝阳的嫩黄没法比。但是我也没法谢绝这缕残光,由于我惧怕黝黑,惧怕孤单和慌张被黝黑放大后我会莫衷一是。

  我曾想过,倘若这是1场梦,那末我现在要不要醒来?

  脑海里有许许多多的画面构成了,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将自己放置在早春的破晓里,在1座古老的小桥上,我穿着青色的旗袍伫立在桥边凝望,零稀的星星像是挂在1件黑色T恤上,我1个人,喝着微凉的清风,醉在桨声灯影里。

  有1个朋友说,人饮酒的时候,微醺时,模样是最美的。我一样这么认为。

  朦胧的眼神里不谨慎泄漏出丝丝情绪,仿若蚕丝细柔地将1个人的心裹住,你不能不用心肠去触碰他眼神里流出的款款深情,你能感受得到自己心里的灼热,由于微醺里的两个人,醉意会相互沾染,就像我爱你时,我会暗示你,你应当爱我,因而你爱我了。有时候,爱,就是这么简单。可是爱,有时候,又是那末的难。

  那些喧哗而过的美好,总受不了夜风的挑逗解下了裹住它的衣袍,年华包着的青春与疯狂都散发着芳香,宛似1位女子沐浴后散发出的淡淡味道,那些被夜风剥落的诱惑惹得黑夜更黑,宛如1缕孤独被镀上了光芒,闪烁着的光亮,使得黝黑夜晚里孤独的人堕入了荒芜再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心。喜欢尼古丁的味道也渐渐变得浓郁,好像这样可以逼出1点泪光,让自己可以凭着泪的光感遭到自己还温存且温暖的心。可是这样对自己好像有些不好,我拿荒芜浇灌自己这朵繁华的时光,就恍如是小感冒的病人遇上了庸医将自己置于不复之地,你看,积极的我就这么跟消极的我纠缠着,分不出胜负的仗却为我灵魂的城楼筑成了更坚固的城墙,愈来愈爱好思考,即便夜晚照旧那末长。

  可是总有夏至,总有微光在清晨5点就会渐渐从天的远方,缓缓向我走来,宛如那朵娉婷女子,带着苏醒的心、干净的心,培养我另外一朵时光。

对风骨1词的最初理解认为它是1个用来评价人的词,是对1个英雄式人物的赞美,赞美其有顽强的风度,刚正的气势和高风亮节的气质。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后来,风骨1词也开始用作对写字作画的品评上,用来形容字和画有气力、有个性,笔法纯而有锋铓,重诗意而精意工。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

  对风骨1词的最初理解认为它是1个用来评价人的词,是对1个英雄式人物的赞美,赞美其有顽强的风度,刚正的气势和高风亮节的气质。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后来,风骨1词也开始用作对写字作画的品评上,用来形容字和画有气力、有个性,笔法纯而有锋铓,重诗意而精意工。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6个标准中,其1是气韵生动,其2是骨法用笔。再后来,风骨到了刘勰的笔下和思想中,发展为用其来评文,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在其体大而虑周的旷世奇着《文心雕龙》中的《风骨》篇中,对风骨进行了详细剖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分类,以风骨赏文为主,评人、品画为辅进行概述。

  风是品格,质是气质。文学批评中的风骨最初是用来品评人物的,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偏于玄虚,常常从审美的1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通常指人顽强的品格和刚正的气质。在人物品评中风骨是1个经常使用的概念,正如魏代刘劭在《人物志?9征》中说: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刘劭是根据1个人的骨和蔼,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有仁和礼的素质,这里的骨和蔼,也就能够理解为用来形容人的风骨。又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又《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说:曦之风骨清举也,这些风骨都是指1种高尚的人品,指人的神气和风度。有风骨者,亦可以说是有气节,老子曾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若想为大人,风骨是必不可少的。

  风是神,骨是形。名画家顾恺之认为:画人物4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当中。也就是说,在画人物画时,要想画到妙处,眼睛是最重要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神,才会具有对感动、震动的笔触。中国古代4大美女之落雁,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宫女,由于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而1直未得到汉元帝的宠幸,终究远嫁匈奴,汉元帝在初见其丰容靓饰之态时,后悔遗憾至极,因此怒杀了毛延寿,因而,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这个画师的身上。对此,王安石在其《明妃曲》中却提出不1样的想法,他认为,罪过不在于毛延寿故意将昭君画丑,而是由于意态由来画不成,昭君的美不但在于外在容颜,更在于内心、在于精神上,这里的意态,就是形与神。行文其实和作画1样,要有神、有神韵,这个神,就是风,是充满生气的内在乎蕴,而骨,则是这意蕴的外在表现,是直观的,是便于欣赏的。

  1幅画要想取得万代齐颂的成绩,最基本的1点,便是形神兼备。一样的,行文要想做到镜花水月、行云流水,就要先做到体物尚形,传神写意,正如无形则不能通神,无神则形无生气。没有形,就不会存在神;没有神,形也会毫无生气。可以理解为形是神的基础,而神是形的升华或说是理想状态。古今的文人和艺术家们都10分重视形神兼备,鲁迅先生曾提出过形神具似的说法,此神似揭露内心世界的奥秘,显示出灵魂的深处,是形似的归宿。神似与神似只有到达双赢,才能使行文如流水,势重如山。

  风是情,骨是辞。在《文心雕龙?风骨》中的开头,便有《诗》总6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根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之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就是说在《诗经》的风、雅、颂3体和赋、比、兴3种表现手法中,风是排在第1位的,是感化的根本气力,是志气的具体表现。从风的感化气力开始了表达感情的深切动人,而反复斟酌地应用文辞,则骨是最重要的。首先将风骨分开来看,首先是风,风就是指骏爽的情,即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和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有了风,才使得抒怀述志更大限度的发挥教化作用,才能感动人,令人佩服。其次是骨,骨是端直的文辞,但不是同等的,骨应是高于辞的,对辞有升华作用,即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和故练于骨者,析辞心精。有了骨,文章的语言才能劲健端直,振采飞扬,在摹物状物时才更加传神,到达更高妙的状态。

  但是,如果1篇文章有风无骨,或有辞无情,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只有风和骨的合作,到达风清骨峻,才能具有光华,正如风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所以,行文只有是用端直刚健的语言,表现鲜明豪放的思想感情,才能显现出1种气度非凡的气力之美和风采之美。1切的艺术、1切的文字,都是抒怀的,都是表现心灵深处的某1种感触的。文字若不流露1种情致,便如枯槁1般。固然,情感是没法直接显现出来的,必须借助于辞。融情于思,达之于辞,自然之情与雕刻之辞相结合,就构成了超自然的艺术。

  风是容,骨是式。风,是文意内容,是与作家的天赋、情感和蔼质相干联的,并且表现于作品中鲜明而又生气,骏快而开朗,而且是富有感染性的文意内容。1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吸引读者更多的注意力,优秀的文意内容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骨,则是1种语言情势,它与文意符合,精炼而有条理,是挺立刚健,端庄劲直的1种语言情势,争构伊微,竞为雕刻。

  固然,行文是不但要内容生动鲜明、清丽而有生气,而且语言也要精炼、有条理,这样才有了风骨,有了文章的生动内容和挺立的线条。1篇好的文章,是风与骨的融会,是内容与情势的统1体。行文将2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适合的语言情势表达出文意内容,体现其中的高妙,到达文意兼得,金相玉质,即内容与情势的完善结合。

  风骨1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寻求的1种理想化的行文风格,或说是文章到达无极境地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1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风骨的精心论述和内涵的扩充,不管是对我国古典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10分重要的作用。除刘勰外,南朝梁钟嵘也提倡风骨,不过他使用的词语是风力或骨气。他在《诗品》中曾称曹植骨气奇高;在《诗品序》中又指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这里所说的建安风力实即建安风骨。刘勰、钟嵘两人都极力推重建安风骨,把它作为对6朝情势主义文风进行批评的武器,但由于积重难返,风骨说在当时并未获得太大的成果。到了唐朝,最早遭到影响的莫过于诗人陈子昂了,陈子昂的风骨论是从形象塑造的方面切入,认为作品要有鲜明生动的整体形象,又要有抑扬起伏的音律之美,正如壮伟之情、豪侠之气是他自己诗歌的典型风骨,他高倡汉魏风骨,用风骨作武器,横扫6朝绮靡文风的余习,使唐朝诗歌的革新运动获得了丰富的成果。

  风是情、是神、是与作家的天赋、气质和情感相互联系的富有感染性的文意内容。骨是辞、是形、是与文章符合称,端正劲直的语言情势。它们合起来的风骨便是1种呼唤健朗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新风尚,1个奇迹、1举盛世。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