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品牌动态

伊利蒙牛都为其打工,包装外企从整个乳业中抽走75%利润

2019-11-18 19:42:01
伊利蒙牛都为其打工,包装外企从整个乳业中抽走75%利润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去年4月爆发的中兴禁售事件,直至今日还令很多人记忆犹新。的确,我国的手机技术与国际巨头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即使如今的华为已经成为了民族品牌的骄傲,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商,但其仍然还有很多路要走。其实除了手机之外,国内还有不少行业都是受制于人,比如说乳业。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牛奶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在购物时的标配。不过在购买牛奶的同时,你有没有关注过牛奶的包装呢?不论是盒装还是袋装,其实都是由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包装,就让外企从整个乳业中抽走了四分之三的利润。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了,凭什么连个小包装都要靠国外企业提供呢?我们自己就不能做么?很遗憾,答案是不能。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包装,当中竟然包含着5000余项专利,没有这些专利技术,我国生产的包装与国外生产的相差甚远。而为各大乳业厂商提供包装的就是这家来自瑞典的公司——利乐。

1952年,利乐由鲁宾劳辛在瑞典成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包装公司。早在1972年,利乐就进入了中国,不过直至1979年才在广州推出了第一台灌装机。目前,利乐在中国已经拥有上千条灌装生产线。在80年代时,国内盛放牛奶的包装还是玻璃瓶,保鲜效果非常差,一瓶牛奶只能存放一两天。

当时的伊利还只是一家小的奶制品加工厂,为了能将业务拓展到南方,伊利主动找到利乐寻求合作。就这样,伊利用上了利乐的包装,不论从密封性、便捷性、保鲜性来说都远胜之前的玻璃瓶包装。就这样,伊利凭借独特的包装在国内乳业市场上站稳了脚跟,逐渐成为全国乳制品巨头企业。除了伊利之外,另一家乳制品巨头蒙牛同样是依靠利乐的包装崛起的。

虽然企业飞速发展壮大,但不论是伊利还是蒙牛,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无法摆脱利乐。利乐就像是一块橡皮糖一般,牢牢地黏在了两大巨头的身上。企业想要生产销售牛奶就必须使用利乐的包装,不使用利乐的包装就会被同行飞速超越;但使用利乐的包装就要分出去巨额的利润,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使得各大乳制品厂商进入了两难的境遇。

就这样,利乐在国内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甚至曾一度占据了国内95%的市场份额。要知道,一包牛奶成本的4成都是来自于包装。减去牛奶本身的成本,乳制品厂家只能赚到利润的四分之一,而剩下的四分之三都被利乐赚走了。也正是因此,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不管是伊利还是蒙牛,其实都是给利乐打工的。早在2012年,利乐在中国的营收就达到了120亿,净利润27亿。媒体也因此称利乐为"乳业战场背后的军火商"。

即使利乐如今已是包装行业的"一哥",但它仍然没有放缓自己前进的步伐,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据悉,利乐如今除了拥有5000余项专利技术之外,还有2800项专利正在研发和申请当中。据数据显示,利乐的坏包率接近万分之一,而国内企业的坏包率却接近千分之一,甚至更高。除了密封技术之外,利乐的贮藏技术也是独步全球。与其他企业相比,利乐包装的贮藏时间要长出两三成 ,这也成为了利乐能够称霸市场的原因之一。

2016年,利乐因违反我国反垄断法被处罚金6.68亿元。利乐也安然接受了这笔罚金,并未提出上诉。毕竟几亿元的罚金与动辄上百亿的营收相比只是毛毛雨而已,只要利乐平稳发展,依然可以"垄断"柜内包装市场。

利乐就像一把悬在国内所有乳制品企业头上的一把刀,掌握着国内乳业命脉。之前的中兴禁售事件已经足以为国内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希望国内能够尽快研发出足以匹敌利乐的包装。毕竟,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一直被他人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再怎么壮大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

关于利乐包装

利乐包装是瑞典利乐公司(Tetra Pak)开发出的一系列用于液体食品的包装产品,由纸、铝、塑组成的六层复合纸包装,能够有效阻隔空气和光线,能够让牛奶和饮料的消费更加方便而安全、而且保质期更长,实现了较高的包装效率。该产品在中国的饮料包装市场占有领先地位。

关于利乐中国

利乐中国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利乐是先为液态牛奶提供包装的公司之一。自此以后, 它就成为世界上牛奶、果汁、饮料和许多其它产品包装系统的大型供货商之一。1991年,利乐的生产延伸至液态食品加工设备、厂房工程及干酪生产设备。今天,它是世界上能够提供综合加工设备、包装和分销生产线,以及为液态食品生产厂提供设计方案的国际性公司。这意味着利乐的客户们均享有独特的优势,只需通过利乐就能取得多种产品生产方案与配套设备。今天,利乐在全球共有 57 家销售公司,获许可经营的48家包装材料厂以及12家包装机器装配厂。公司拥有 20261名员工,而2005年度的净销售收入约为 81.07 亿欧元。利乐的产品在超过 165 个市场上销售。在 2005年,公司共生产了1208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644亿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生物谷
生物谷
生物谷药业
生物谷药业
生物谷药业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