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 学术研讨会

一例小尾寒羊焦虫病的诊治

2019-03-18 17:35:43

一例小尾寒羊焦虫病的诊治

一例小尾寒羊焦虫病的诊治

羊焦虫病是由蜱虫传播、羊泰勒虫引起的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血液寄生虫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都可感染发病,该病的发生与蜱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活跃期,并以6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最盛期,因此,羊焦虫病的流行季节为月份,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现将一典型的小尾寒羊泰勒虫感染病例的诊治方法介绍给大家,以供同行参考。 具体情况 5月14日上午,行唐县口头村赵某前来我站求诊,称他家饲养的130只小尾寒羊,其中大羊82只,当年小羊48只,自5月10日起有30多只相继发病,主要表现发烧、病羊无精打采、吃得少或不吃,开始粪便干,过两天拉浠,尿液混浊,有的卧地不起。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畜主曾用抗病毒、抗菌、激素和退烧药物治疗3天无效。自发病先后死亡7只,死前表现卧地不起,将头沿地面伸直,磨牙,抽搐等症候,个别病例突然死亡。 临床症状 该户羊舍坐东朝西,舍内卧有病羊28只,家存有死羊2只。经检查发现病羊体有大量的蜱虫,有的仅一只耳朵上就达10余个。病羊普遍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的肌肉震颤,体温在39.℃,呼吸促迫达每分钟次,有的发鼾声或伴有咳嗽,心率快而不正,有的便秘,有的拉恶臭稀粪,杂有黏液或血液,尿液混浊。大部分可视黏膜苍白,部分眼睑水肿、流泪、有眼屎,咽喉部及颌下等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有的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发生水肿,以幼年羊病势沉重。 病理变化 皮下脂肪有胶冻样侵润或点状出血,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胸腹腔有少量积液,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胀、出血,以肩前、肠系膜、肝、肺等处淋巴结较为显著,切面膨隆多汁、充血,有一些淋巴结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肺水肿或出血,脾脏肿胀、边缘有粟粒大结节、质地柔软,肾脏有出血点,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胆囊壁增厚,胆汁较浓稠,真胃黏膜、肠黏膜上有溃疡斑或有少量出血点。 实验室诊断 取病羊耳静脉血液涂片、固定,进行姬姆萨染色,在油镜(1600倍)下观察,可见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内有圆型、椭圆型、月牙型等虫体,有的一个红细胞内达4个虫体。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诊断为羊焦虫病。 治疗办法 1.个体治疗 将病羊隔离,用“血虫通治”(成分三氮脒、多西环素)、“重症一针绝”(成分:磺胺间甲氧嘧啶)分开肌肉注射,一日一次,连用3天(剂量均为每公斤体重0.1毫升)。对高烧病例,辅以安乃近对症治疗。 2.群体治疗 对全群羊用“黄芪多糖粉”拌料,饮水中加入速补维生素,连用3天。 按每公斤体重0.02毫升肌肉注射伊维菌素一次,间隔一周同剂量再注射一次,以驱杀体内外寄生虫。 对全群羊逐只进行羊体刷拭,并注意观察寄生蜱,及时摘除处死。 进行一次圈舍清洁卫生,环境用“菌毒杀”喷雾灭蜱。 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3天后回访,全群羊再无新增病例,在病羊群中,除1只病危羊死亡外,其余羊只已恢复饮食,基本痊愈。 预防措施 1.灭蜱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秋冬季的月份应搞好圈舍卫生,用泥土堵严墙壁洞口、抹严缝隙,消灭越冬硬蜱的幼虫;春季的月间用消毒液喷雾消灭羊身上的幼虫和若虫;在月份若虫在圈舍内蜕皮和成虫开始出现的时期,应加强圈舍卫生,并用药物灭蜱。 2.夏时季节要经常保持圈舍内及周围环境卫生,做好消毒、杀虫、消灭蚊蝇等工作,在初夏可用伊维菌素,按每公斤体重0.02毫升肌肉注射两次(间隔1周),以驱杀羊体内外寄生虫。 3.经常刷拭羊体,并注意观察寄生蜱,一旦发现要及时摘除处死,并用药物喷雾消灭羊身上的蜱虫。 4.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不从疫区引进羊,对新引进羊要隔离观察至少一周,一周后采血镜检,若无焦虫体则可以与其它羊合群。发现病羊及时治疗。 5.在发病季节坚持药物预防,可每隔15天用三氮脒预防注射一次,按2毫克/公斤配成7%水溶液肌肉注射。也可用焦虫片,按每25公斤体重1片,每15天投服一次。 6.杜绝机械传播途径,在疫苗接种、疫病治疗需要注射时应准备足够针头,保证每只羊换一次针头;在打耳号、阉割、外科手术时应当每完成一只羊都要对器械进行完全消毒。

排卵期出血多少不一
治疗口舌生疮的办法
儿童甲型流感治疗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