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无限物联

环球时报公知代表不了中国知识分子

2020-11-20 11:28:01

环球时报:“公知”代表不了中国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概念在中国变得宽泛而模糊了,但舆论对它的使用频率并未下落。近日有名人通过上媒体抱怨,继上世纪“反右”和文革以后,近年来的“反宪政”、“打公知”等行动是对知识分子的又一次妖魔化。该名人说的是事实吗?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上述意见,立刻有人在互联上反唇相讥,称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实验室里,在发射场上,在深山、海洋、大漠,乃至在南北两极,而他们却“常常无端遭到你们这群姿式分子的挖苦、嘲弄”。这类回应是社会的代表性意见吗?

如果说知识分子在今天仍是一个可以辨认的大群体,那么这个群体明显是分裂的,他们构成了社会多元化最突出的标志。那些自感压抑,并认为遭到“妖魔化”的人,应当说是知识分子群体很小的一部分。他们曾比较喜欢“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谓,但由于舆论场将其缩略为“公知”,并且丑化了它,现在这样自称的人少了。

这批知识分子是当下标识度最高,引发争议也最大的一个圈子。包括他们的支持者,共同组成中国社会的1支舆论气力。他们话语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行动力,他们在中国社会里拉起了一个“价值观山头”,构成了中国社会以往很不熟习的意识形态现象。

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则融入了改革开放塑造的民族复兴大潮,他们的原有知识分子标识被各自的职业特征冲淡。他们人数众多,但大体加入了“沉默的大多数”,与少数公知相比,他们在舆论场上暗淡无光。

公知和他们的支持者组成了一个个小圈子,由于他们以知识分子形象出头露面多,一定程度上“垄断”了舆论场中知识分子的称号。他们当中少数人发展成“异见人士”,与国家体制直接对抗,这一切修建了知识分子“受打压”的印象。

真实情况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群体扩大最快、也最有成绩的时期。知识分子是推动中国综合进步的新力量,他们与中国建设实际构成了史无前例的紧密联系。他们有时不再像“知识分子”,正是缘于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流实践的深度融入。

较之他们,公知群体对中国社会自然构成的多元化最为看重,推动多元化的最大化,成为他们使用气力的主要方向。多元化应保持顺其自然,还是应全力促进;它应是非政治领域的,还是应当无处不在,无边界限制,对这些中国社会不熟悉的问题,公知们一概主张以西方社会为蓝本,这让主流社会产生了警惕。

知识分子应怎样做,是参与建设,还是从事批评,这是高度争议的问题。但是以下几点或许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首先,不管从那个角度,我们应增进解决中国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的问题。我们应促进社会的团结能力,而不是挑动社会的对抗热忱。我们应保护中国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进程的安全,而不是把它推向可能中断的风险。

最重要的恐怕是,所有强调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要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真正放到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之上。多元化的深层缘由是利益多元化,一些公知把对个人和小圈子利益的寻求表现成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对这个问题的质疑愈来愈多。

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总的来说保持着一份庄重和崇高,人们对知识分子帮助实现国家的进步与繁荣有着很多期待。知识分子切不可屈辱了这1光荣的称谓,也不可孤负历史在21世纪所分配给我们的突出角色。▲

整容整形
宝宝肠绞痛用什么脐贴好
宝宝不消化肚子疼吃什么药
月经有血块
小儿腹泻吃什么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