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北师大

对空战的昨日今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2020-11-17 16:15:49

对空战的昨日今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 超视距VS超机动

空战溯源

自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人类便开始尝试将飞机用于军事。首先提出这1理论的是意大利人杜黑,他首先提出“制空权”理论,认为要让空军“成为陆军和海军的第三位兄弟”,并提出了“空中作战”理论。以后上百年的历史证明,杜黑的思想是正确的,空军在一战中崭露头脚,在二战中大显神威,进入喷气时期后,空军战术更加成熟,装备更加先进。但随着空空导弹的发展,空军战术面对着“超视距”和“超机动”两种趋势。因此,是坚持传统的近局格斗作战,还是发展新兴的超视距作战,成为各国空军思考的主要问题。

近距格斗的光辉(一战到朝鲜战争的空战)

我们都知道,飞机是于1903年发明的,在飞机发明十年后,一战爆发,各国于是将飞机作为一种秘密武器纷纭设备部队,但当时的飞机性能不佳,它仅仅为配合陆军和海军作战而履行一些简单的侦察任务,敌对国飞行员在空中见面后甚至相互挥手示意。后来一名法国飞行员突发奇想,在一次相遇德国侦察机飞行员时拔出手枪,将敌方击毙,首创了人类使用飞机作战的新纪元(此前,飞行员之间即使发生战斗,也只是使用擦撞战术,当然这是十分危险的)。尔后,飞行员们开始携带步枪、手枪甚至机枪上飞机,用于攻击敌方飞行员,但当时飞机时速已超过150公里/小时,在敞开式座舱里用步枪、手枪射击难度可想而知;而当时的机枪体积大重量重,加上机枪安装受螺旋桨限制,故效果很不理想。后来法国有人发明了机枪协调器,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出现了。以后德国人依靠缉获的协调器改制了更可靠的装备,并成功应用于着名的“福克”战斗机,造就了协约国的“福克灾害”。一战的空战,使人类应用空军的伟大尝试,当时并没有现在这样完善的空军战术,所有战术全部由飞行员用鲜血交换,在4年的战争中,现代空军主要战术基本成形,例如飞行员发现敌机尾后是最佳的攻击位置,因此要全力保护自己的尾后,占据敌机的尾后(即现在所说的“咬尾”);近距格斗的基本动作“桶滚”和着名的“霍斯曼机动”就是1战时期出现的;现代空军的编队掩护,也是在一战时出现的……这些动作,都是在近距离的空中肉搏战中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重要方式。

到二战爆发时,近距空中格斗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德国已经出现了击落敌机300架的超级王牌。同时,经历了英伦空战的英国人总结出了近距格斗作战的4要素:速度、高度、火力、机动性。他们还指出,一架战斗机无论缺少以上那一点都将在空战中面临失败。整场二战,空军从英吉利打到太平洋,近距离的厮杀血腥十足,活塞式战斗机的性能已到达极限,无论是速度、高度、火力还是机动性都难以实现奔腾。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战机来取代活塞式战斗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喷气式飞机大空战拉开序幕。中国、苏联、朝鲜空军驾驶着一色的米格-15战机迎战“联合国军”的F-86战斗机。在这场万众瞩目的战争中,造就了中国空军第一批王牌飞行员,他们是:王海(击落击伤敌机9架)、赵保桐(击落击伤敌机9架)、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9架)、张积慧(击毙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韩德彩(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费席尔)。中国空军界之所以将朝鲜空战称为“空中拼刺刀”,就是因为当时的近距格斗空战相当惨烈,敌我双方损失都很大。同时由于近距格斗对飞行员技术要求较高,而中国空军又刚组建不久,所以技术毛躁,动作死板,所以初期根本没有战果,但由于F-86过于笨重,火力只有8挺机枪,所以我国飞行员凭仗米格-15机动性好,火力强的优势,才得以保全自己。不久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改观,中国空军以战争学习战争,成功夺取了鸭绿江到清川江空域的制空权,成为“米格走廊”里近距格斗永久的胜利者。

从一战到朝鲜战争,空军部队之间的战役都是产生在视距内,使用的武器也仅仅限于枪炮,战机之间相互咬尾,又通过各种复杂的机动动作摆脱对方,这是那1时期近距格斗战的特点,即使现在也是一种重要的空中作战方式,在尔后的一段时间里,除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空军仍然将视距内的近距格斗放在第一位。

失败的过渡(越南战争的空战)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数十万,全力攻打北越。此时,美国海、空军航空兵已设备了当时最先进的F-4“鬼怪”式战机,它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具有超视距打击能力的战斗机,它除携带有射程达40公里的AIM-7“麻雀”中程空空导弹,还携有射程7千米的AIM-9“响尾蛇”近距格斗导弹用于自卫,美国人深信北越那些只能进行视距内空战的米格-21战斗机绝对不是武装到牙齿的F-4的对手。但他们错了,F-4不止一次地被米格-21击落,甚至连落后F-4一代的米格-19、米格-17也有过击落F-4的纪录。美国五角大楼下令严查F-4失败的缘由,但调查结果令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哭笑不得:“研制F-4之初,五角大楼经过论证,得出了机炮无用,近距格斗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结论(即‘导弹制胜论’),所以F-4没有安装近距格斗必须的机炮。北越空军善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机动灵活的米格-21吸引F-4注意,当F-4准备锁定它时,另一队米格战机(包括米格-21、米格-19、米格-17)快速向F-4接近,将它拖入近距格斗,机动性极差的F-4立即沦为猎物,只好打开加力仓促逃窜。”在空袭北越的同时,美国空军还派飞机窜扰我国领空。1963年的一天,4架F-4战斗机突然窜入我国领空,此前,美国人嚣张地宣称“只要你的飞机用金属造,只要你的飞机装发动机,我就能击落你”。对于美国的挑衅,我南海舰队海军航空兵某部起飞歼-6(米格-19)超音速战机8架前往拦截。当我方战机到达该空域时,一架美国战斗机突然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我方飞行员立即机动规避,躲过了F-4的攻击,这枚导弹立即调转航向,击落了美国人自己的1架战斗机。可见,在越南战争中,初出茅庐的超视距战术由于雷达技术和导弹技术的不成熟而一败涂地,但又不可否认,越南空战时超视距战的一次重要尝试,是空战向超视距发展的一次过渡,如果没有这类失败的过渡,超视距战的发展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迅猛,也不可能成为现今西方国家空军的主流思想。同时,美军在越南的失败,也给了苏联重要的启示,使苏联空军由原来的只重视近距格斗转变为超视距与机动性并重。(根据冷战思惟,美苏双方军备应旗鼓相当,越战使苏联意识到自己在超视距技术上已落后于美国)

超视距走进前台(越战后的空战)

越南战争后,世界各国空军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以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越战说明超视距是无用的,近距格斗依然是最重要的,是打击强国空中入侵的最好方式,大力发展以中国歼-7、歼-9为代表的灵活机动的小型战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超视距的失败是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而与超视距战术无关,下更大的力气发展超视距技术,造就了F-14这样的远程杀手;而苏联则提出了超视距与高机动并重的空军建军原则,以米格-31为主力远程打击力量,苏-27、米格-29为具备超视距能力的超级机动战斗机。此外还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国家,如以色列,以色列空军早年深得美军真传,超视距实力位居中东榜首,后来在多次中东战争中发现了近距格斗的用处,并开始加强飞行员的格斗训练,这一战术的成果就是后来的贝卡谷地大捷。

只要稍微懂一点空军的人,就不会不知道贝卡谷地大空战。此役,色列空军在E-2预警机的引导下,用超视距与格斗相结合的方法击落以近距格斗为主要建军思想的叙利亚空军飞机84架,摧毁萨姆导弹连6个,而自己无一损伤,可谓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如果说贝卡谷地时超视距战的开端的话,那末海湾战争就是超视距战的高潮。在这第一场高技术战争中,美军击落敌机的战果有70%是在视距外取得的,而伊拉克唯一的战果——击落1架F/A-18战斗机也是在视距外获得的。

再往后,就是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这几场实力严重失衡的战争中,弱的一方基本没有出动空军(固然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空军应除外,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很好),由于技术发展到今天,超视距已经过越战的失意者成长为天空的主宰者,没有人愿意驾着飞机去和不知从那冒出来的导弹玩捉迷藏(毕竟导弹的最大机动过载有30G,而飞机只有15G)。

至此,超视距空战一时成了空军的香饽饽,全球像发了疯一样发展超视距兵器,有能力的自行研制,没能力的靠引进,超视距成为世界的主流空军思想,仿佛有了超视距,就有了一流空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战斗机上下翻飞纠缠的场面将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笨重不堪的巨型飞机(例如B-52)在视距外发射远程导弹的场景。

超视距与超机动之争(美、俄空军设备发展)

作为世界第一空军强国,美国一直引领着世界空军发展的潮流,它率先提出超视距概念,并实践于F-4战斗机,虽然算不上成功,但这毕竟是人类空战的一个飞跃。越南战争后,美海军提出要设计一种能取代F-4的新型舰载战斗机,格鲁门公司的F-14一举中标,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设备部队的第三代战斗机,F-14拥有一流的远程打击能力,能锁定超过150千米远的目标并发动攻击;紧随其后的是空军的F-15战斗机,波音公司的这架飞机也拥有极佳的远程打击能力,同时提高了一点机动性;由于前两款飞机都是重型机,造价昂贵,因此美国海空军几近同时提出要研制新式轻型战斗机,以形成高低搭配,此次竞标的是波音的YF-16和诺斯罗普的YF-17,空军看好的是YF-16,进行了大量采购,称为F-16,海军看好YF-17,经改进后列装,称为F/A-18,这两种飞机作为低端战机,所以早期型号都不具有超视距打击能力,直到后来,才经过改装获得超视距打击能力,它们可以说是美空军思想的分水岭,从它们以后,美国人又开始认识到近距格斗的作用了;继F-16和F/A-18后,美国又研制设备了F-22战斗机,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役的四代机,F-22具有一流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和机动性,能用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有效打击100千米外的敌机,与F-22形成高低搭配的F-35已完成试飞,也即将设备美国及其盟国海空军部队。这两种飞机都采取了一流的雷达和先进的矢量动力技术。与美国相比,俄罗斯空军的处境显得不容乐观,资金不足是他们最大的问题。许多一流战机无法设备部队,只能靠出口维持企业生计。俄军自己设备的先进飞机主要有苏-27SM,苏-33,米格-29和米格-31,这些飞机的性能虽然能勉强保持俄军战斗力,但已没法与美国抗衡。俄罗斯各大飞机企业在俄罗斯经济复苏后也重拾信心,在最近几年连出新品。例如机动能力世界第一的米格-35(米格-29OVT)战斗机借助超出美国F-22的三维矢量技术在珠海航展、巴黎航展上高调亮相;号称能“绕着铅笔作斤斗”的苏-37战斗机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卖给印度的苏-30MKK连续五次在模拟格斗演练中击败西方一流战机F-15(三代)、EF-2000(三代半)。但是,俄罗斯却从来不吹嘘自家设备的超视距攻击能力有多强,除俄国人知道自己的武器不如美国外,更多的还是推销的考虑,俄罗斯战机的客户永远在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这些国家空军的建军思想尚且落后,不会综合考虑超视距与机动性的关系,基本是那家宣扬得好就相信那家,又由于先进的超视距系统价格昂贵,即便是中国也是精打细算才决定装一般的“甲虫”雷达,使购进的苏-27具有超视距打击能力,因此以超机动作为卖点是俄罗斯战斗机扩大销售的一大手段。

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超视距派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高机动派难分伯仲,但有一点是我们所必须认识的,那即使一定要根据本国需要发展空军,切不可盲从权威或轻易随大溜,毕竟空军建设关乎国家安危,一支盲目跟风的空军是经不起战争的考验的。

后来也要居上(中国空军设备发展)

中国空军的发展,早年师从苏联,后来与西方蜜月期间又学习了美国的理论,因此,中国空军的发展是颇具戏剧性的。1956年,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以苏联米格-17型高亚音速战斗机为蓝本,试制成功了56式战斗机,投入批量设备后,称为歼-5,这类战斗机和后来的歼-6是中国空军60年代~80年代初的主力机型,它们只能挂在性能低下的红外格斗导弹(实际作战时根本不挂),这种典型的近距格斗制胜论在中国空军里统治了近40年。这一点,在1962年研制的歼-7上再次得到体现,歼-7以米格-21为蓝本,装有小口径雷达,探测距离不过50公里,只能满足近距格斗战的需要。1964年,中国空军深感歼击机性能已落后,于是在将歼-7改成双发,变成歼-8Ⅰ战斗机,仍然采取头进气,雷达性能仍然只能满足近距格斗要求,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空军强国。同时,中国空军提出了歼-9计划,要求研制一种机动灵活的轻型战机,几年以后,歼-9出笼,依然是头进气,只能挂载红外格斗导弹,有的性能乃至达不到歼-5的水平,80年代初,歼-9下马。此时,中国空军歼-7战机终究解决了稳定性问题,正式开始大批量设备部队。与此同时,中国开始斟酌空军现代化的问题,歼-8Ⅱ战斗机上马研制,歼-8Ⅱ可以说是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的转折点,它第一次提出了超视距战的要求,并安装了能委曲满足超视距战的雷达(只是当时导弹还没有着落),成为世界上性能最差的超视距战机。由于歼-8Ⅱ与美、苏装备的三代战斗机仍有10年的技术差距,中国空军提出了装备新型第三代战斗机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论证,空军决定采取自研与外购相结合的方法。此时恰逢苏联解体,俄罗斯急需通过武器出空维持本国企业生计,中国随即在俄罗斯举行歼-11战斗机招标,竞标的两家分别是中国空军的老朋友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事先人们大都看好米格-29,由于两种飞机性能悬殊不大,米格的价格却只有苏-27的2/3左右,但竞标的结果是,苏-27成为中国新歼,由于它更好地将超视距与机动性整合在一起,而且机型更大,威慑力更好。中国三代机的自研工作则在歼-11招标之前就展开了。中国从以色列取得了夭折的“雄狮”战斗机技术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90年代初即完成了战机的早期设计,称为歼-10,但直到2006年12月29日才对外证实歼-10的存在。据已公然的报道,歼-10可以挂载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国产SD-10中程空空导弹,而且它独特的鸭式布局使这类战机具有一流的机动性,它是中国自研的第一种既有极强的机动性又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战斗机,它的技术水平及时与西方的三代半战机相比也毫不逊色,它使中国第一次走进了超视距空军的圈子。

在拥有了自己的三代机以后,中国开始用自主研发的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战斗机进军国际军火市场。2006年4月,成都飞机制造厂的新品FC-1战斗机04号原型机完成首飞,同时启动生产线,为巴基斯坦制造该型战机。

至此,中国的三代机计划告一段落,中国真正称雄于世界空军界,成为继美、俄、欧洲众国之后又一个掌握超视距空战技术的国家。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和2007年的巴黎航展和莫斯科航展上,中国又突然展出“暗剑”无人战斗机和“无名”战斗机的概念模型,一度成为世界空军界的焦点。从外形上看,有人驾驶的“无名”具有比无人驾驶的“暗剑”更好的机动性,因此,中国空军未来的发展方向极有可能是由无人机履行简单的超视距空战任务,而有人机则履行对智能要求较高的近距格斗任务。可见,中国空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摆脱了超视距力量不足的缺点,而转变成1支装备更先进,思想更前卫的具有极高技战术水平的现代化全能空军。难以预料的未来(未来空军战术)

经过百年的发展,人类空战已经由对流层打到平流层,由螺旋桨战斗机打到喷气式战斗机,由视距内打到视距外——空战技术的发展比有史以来的任何军事技术都要迅速,制空权在现在和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将比以往更加重要,空军战术的发展将更加引人注目。那么,未来的空战将是怎样的呢?从现在各国空军发展的趋势看,在较近的未来,超视距空战仍是空战的主要发展方向,各国依然会像现在这样全力研制装备更先进的飞机和中远程空空导弹,甚至有可能出现由轰炸机改装或专门研制的用于超视距战的大型空空导弹载机,如果这种飞机成为现实,那么空战双方作战时的距离将比现在的100公里左右还要远很多,空战将变为完全的视距外导弹对攻,但这种可能是很小的,因为机动能力极差的的大型飞机几乎是敌方导弹的活靶子,这样实现的超级超视距是得不偿失的;另一种可能是以美国F-22为代表的多用途战机,这类说法的支持者认为,采取同时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和极高机动性的多用途高性能战机能有效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对提高战时的战机出动率意义重大,但从F-22高达2.2亿美元的造价上看,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是经过一番盘算才买了300架,对其他国家,这恐怕还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还有一种可能是最有效也最有可行性的,就是像中国的“暗剑”“无名”组合这样,利用无人机执行超视距攻击任务,有人机则负责指挥或在迫不得已时投入战役,履行一部分超视距攻击任务和全部的格斗任务,这是大多数国家未来空军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强的战斗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空战虽然是高技术空战,但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完全放弃近距格斗。因为随着战斗机电子战水平的提高,对空空导弹的干扰已经不是甚么难事,同时,一些新概念机载武器的研制应用也开始使战斗机拥有了反导能力,例如美国、以色列联合研制的一种机载反导导弹,就曾成功地拦截过1枚速度为2.5马赫的空空导弹,如果这些武器投入使用,那末超视距空战的意义将不复存在,空战又要回到用机炮近距格斗的时代,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又要从零开始,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努力提高超视距空战能力的同时,近距格斗也应得到相当的重视,否则在未来的空中博弈中就要吃大苦头。

品牌精选
小儿便秘治疗
美容整型
宫颈炎的病因及表现
小孩子着凉会不会发烧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